首页 >金融 > 正文

丧失,是日复一日的体验

2023-04-22 13:20:32来源:简单心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Loss is a daily experience.

这是一篇有关丧失、哀悼的文章。这话题不讨喜,是个沉重且我们习惯尽量回避的话题。

如果你愿意直面一些人生残酷的真相,或许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很多体验中相遇。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缘起、缘尽……当你的手要关掉这个页面,那便是这篇文章和你缘尽之处。那个分离的点或许也很重要,你如果有意,可以看看,那一刻你正有什么感受。

春日渐暮,清明已过,仿佛有关丧失和哀悼,才可以被更容易地谈起。 去年,有一位年近90岁的老太太老师为我们授课,当时她刚刚经历丧夫之痛,失去了相伴一生的爱人。那时她简直像个祥林嫂,每节课她都会反复讲述和丈夫的最后时光。她讲了不知多少遍,我也走神了不知多少次。那种走神,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 解离。 死亡,简直是最难面对的一种丧失。 【解离是人在面对重大情感压力时,一种虽然原始,但是非常常见,会无意识启动的“防御机制”,大到人格分裂,小到走神、断片儿。据说,这篇文章读到某些地方,也非常容易解离,但同时如果能读下来,也会收获与解离不同的经验。如果已经不舒服了,请一定照顾自己,关掉这个文章;或者如果有余力,可以内观一下自己状态;或者也可以直接拉到结尾的发糖环节,舒缓一下。】 一年后的春天,这位老太太老师又回来了。让我们惊喜的是,她状态好多了。她没有继续沉沦在祥林嫂模式中。她自己也说,我们见证和陪伴了她人生的一段至暗时刻。或许,与祥林嫂不同的是, 虽然都经历了沉痛的丧失,她却整合了内部力量,完成了哀悼,她逐渐重拾了力量。 我听她的课也更能专注了,这或许也和我自己的哀悼进展有关。 课上,她带着宣言项链,举着不知带了几个戒指的手指,一字一句地说:“Loss is a daily experience.”她重复着: 丧失,是日复一日的体验。 她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丧失过家园、亲人,离乡背井,一生只再回过2次母国。这些巨大的丧失并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愈挫愈勇。她口中的这句话,分量好重。 但她的这句话,不仅仅是指那么剧烈、显著的丧失。实际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正在经历着无数丧失。每一天,时光流逝,当我们夜晚闭上眼睛,就面临着丧失: 这一天的死亡。 不止一位来访者和我分享过他们对时间的感受:冰冷、无情、残忍甚至迫害……或许一部分也是无法面对如此频繁且残酷的丧失,多少个夜里,我们睡前刷着手机,直到精疲力竭;或者要喝上一杯;或者要听着点什么……如果处在这种状态时,某一次,我们能不下意识的沉浸在手机、酒或者声音中,而是有意地去感受,再去让那个模糊的感受生发,那会是什么?会不会太过困难?甚至恐惧? 一个人,仅仅靠自己,真的很难停留在那种恐惧中,哪怕一刻,更不要提想超越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足够好的妈妈会本能地用温暖的怀抱、轻柔的摇晃和哼鸣的呢喃,伴随着宝宝入睡。好让初到人世的孩子知道:妈妈在这里;即使渐渐沉入睡眠,妈妈,还在。这时的睡眠,就仿佛不再是终结,而有些好的东西,一直在,不会断,深深留存在孩子心中,带着对新的一天的期盼。 欧文.亚隆著名的书,说直面死亡恰如《直视骄阳》,是人终其一生都很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个比喻至今让我觉得最为贴切。 每天的丧失在入睡,人生的丧失在死亡。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死亡般的丧失。 或许这个 时刻在奔赴死亡的现实太过可怕,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实际都是应对这个残酷事实的专家: 有人忙得四脚朝天、关闭感受,麻木疲累却不敢停歇;有人陷入思辨、用头脑搜寻人生意义;有人依附于理想化的他人,仿佛只要有个TA,自己就是好的;有人干脆先“把自己”瘫痪掉,或许没真活,也就不怕死了;有的人忙于求医问药,一直处于身体的痛苦中;有的人寄托于成就、金钱、孩子……实在直面不了,我们还可以直接否认、闭眼。还记得疫情期间,有些人明明应该知道自己已经阳性,还“假装”自己没事四处“投毒”吗?这里不是为他们应负的社会责任开脱。可我愿意相信,他们其中很多人,可能真的只是太害怕,启动了非常不适应的原始的防御机制,在意识中甚至骗过了自己。面对剧烈的冲击,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第一反应:“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竭尽全力,但是难免有时我们应对的方式过于单一、僵化,那些肯定曾经有效、甚至是救过我们命的应对方式,在某些人生时刻,就付出了代价,甚至成为了“症状”。 早年我会劝亲近的朋友去做心理咨询,觉得这样好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享受”一下。现在,当我面对更多的人生悲喜,尤其是死亡和丧失之后,我闭嘴了,我学会了谦卑。 任何,你能使用的方式,都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在成长的某些阶段,曾是你唯一能活下来的方式。 我们穷其一生,无非成也在我们不同于动物,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死亡,败却也在此。大到直面死亡,最终极的丧失;小到直面自己给自己画的各种人生泡泡,发现不过为“我执”,这些哀悼的过程,都太过痛苦。如果已有的办法还可以支持,真的大可不必直视骄阳。如果为了逃出“症状”的囚禁而去直视骄阳,就要经历痛苦的哀悼。 最大的哀悼,是面对死亡,亲人的、直至自己的死亡。 如果临死之前,聊以自慰,此生足矣,该是何等幸事!但又能有几人可像弘一法师辞世时那样,内心涌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样的感触?一想到我们逝去的亲人,再也没有机会完成他们的人生愿望,这真是锥心之痛。而巧的是,恰在华枝春满的蓬勃春日,正是我们祭奠先人的清明时节。我想,或许这个巧合,正是无数先人的集体无意识选择。此刻,我仿佛穿越着时空,和他们一起连接在这样的时刻:花又开了啊,可你,却再也看不到了……那一刻,热泪浸湿了我的眼眶。今春,你看花开时,想到过谁吗? …… 【多说一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哀悼感受。在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们根据自己痛苦、持续的哀悼经历所著的文献中, 哀悼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有时间限制的过程。 尤其是这种瞬间的触景而生的剧烈悲伤,即使历经很多年,强度也不会减弱,会意外地击中生者,并且会与其人生其他的哀悼议题共鸣。死者穿越时空活在生者心中。 如果你对于早已逝去的亲人,还停留在愤怒、怨恨中,想起他,脑海中更多的是:他怎么能就这样死去,如此对待你?或者在想,这是谁的错?要是谁谁当初不怎么样就不会如此。那么,可能这些都是你内心的保护机制已经启动,免于你面对某些非常 难以哀悼 的情绪。当然,不能放下这种负面情绪,也是与逝者某种深深的连接方式。】 哀悼不仅是对面对死亡,也是进而对自己人生真相的直视。 当我们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凡人;当我们接受,父母不简单的是“祸害”,也只是尽力了的凡人,但却永远没可能懂你,无心也能伤你或注定渐行渐远;当我们直面,我们的人生就是有很多意外甚至创伤,那些“不该发生的事情”的确就发生了,永远不可能“没发生”;当我们知道,那个完美的TA,不存在,任何关系总要经营,不说出来TA不知道;当我们发现,没什么理想化的保护,投靠哪个组织、进哪所学校、拿到什么证书,也不会“就好了”;当我们停下强求,发现种种“贪嗔痴慢疑”的冲动一个接一个,永远无法满足……当那些我们精心阻挡在骄阳前面的泡泡一个个破碎,世界被摇晃,最原初的恐惧袭来。能否进入哀悼,还是继续停留在愤恨、指责和虚妄之中,往往真的不是一个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完成的,这太难、太无力。终其一生,我们或许也只能妥协在某个半路。 而在心理咨询中,以时间限制为代表的“咨询设置”,到底是让来访者无法承受的“现实的砖墙”,进而让来访者觉得备受拒绝,甚至终结了探索的进程?还是可以触发哀悼的契机,让咨访双方可以共同继续走向真实?这真的是因缘和合的一段缘分,绝不是仅靠咨询师单方面的老辣技术可保障的。在心理咨询中,一个人在面临人生恰在不断丧失的这种残酷真相时,可以不孤独地沉沦为祥林嫂,而是可以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走向老太太老师那样重拾力量的哀悼过程,这恰是心理咨询起效的最理想状态之一。任何一个可以走过这个过程的来访者,都是人生的英雄。我常常在见证他们的勇气和经历后,升起由衷的敬佩。 这敬佩来自,因为我深知“直视骄阳”太难。 哀悼的过程,简直就是身体层面的进化,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为什么我们会有哪吒剔肉削骨的神话传说?有些 情绪的处理,非经历时间和具身的体验,根本无法完成。 所谓痛彻肺腑、肝肠寸断……最早写出这些词汇的人,一定经历过。写到这,我发现一部分的我已经很抗拒了,真的不想去体会这些;但是一旦尝试体会,我就会有强烈的躯体层面的感受。哀悼,真的太难、太痛,而且是一件注定孤独的事情。不论是多么好的父母,还是多涵容的咨询师,甚至任何让你理想化的某个导师,最大的缘分,都只能陪你走一程,尽力护你一段,尽力见证你自己的成长。在最滋养的环境,也充其量是让你自己能在其中敢于慢慢适应、放手,尝试直面,却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是的,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这是你的人生,仅是你的。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大家再有缘分,只是相遇一场。最终面对人生、直面死亡,只是我们自己一个人。 至此,这篇文章真是太沉重了。能看到这里的你,也是很有勇气的。最后,我想轻松一点,硬塞点糖。 哀悼虽然意味着难以承受的痛苦,但同时也孕育着力量。甚至我有时会觉得,只有真正经历过哀悼而得的力量,才不是虚浮的,是核心坚实的。 躲避、掩盖、否认、扭曲,都带不来真实,也不会带来直面真实、脚踏实地的力量。虽然骄阳似火,我们都难免躲避,但如果终其一生都仅忙于躲避骄阳,可能也只是空忙一场。任何直面,都是走向真实的一种勇敢尝试。咨询中这样塞糖基本是不行的,除非是急救。但这就是我刚刚发现的写作的一个好处,能吃到糖的人,自然会尝到一丝甜;不能吃到的,不妨且丢开,或许多年以后,也能会心一笑。我这里尽力了,希望合上文章后,大家能抖抖手,甩一甩,叹出口浊气,让哀伤下身一些。毕竟清明都过去了。 糖来啦!糖来啦! 这糖就是,老太太对哀悼给出的答案,我觉得真的值得分享: “Evolve”(“进化”)。 她说到这个词,抱歉当时我第一反应竟然是喜剧大赛中胖达人的小品《进化论》中,那只被苹果砸中了而“幸且不幸”进化得太快的猩猩。(推荐正在“进化”成长,尤其是正在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们去看看。是不是那种“进化个大的”带来的慌乱与惊喜,“越长大越孤单,越进化越不安”会让你能有所共鸣呢?尤其读完此文如果心情沉重,也可以看看这喜剧调剂一下。) 进化,是哀悼,是超越,是把我们的过去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 我们不再是时间、死亡、丧失和自身局限性的受害者。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变化的可能性,不是吗?老太太身体力行,摇着自己满手“怪力乱神”的戒指们,教导我们说: “不要被自己困住,不要被自己的病态所困住。 ”她老,她说的都对。 最近收到了很多年老督导师、咨询师和老师去世的消息,谨以此感念这些前辈。 面对日复一日的丧失,我们都继续在进化的路上。 书写此文时,我脑海中激起的火花,何尝不是这蓝星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无数人与事与我相遇后进化的产物,相遇离别、丧失哀悼……经过好远的路,我终于来到了这里,带着我的故事,尝试与你连接。此刻我被一种欣慰所萦绕,相信我生命中的“他们”不论此刻在天上,还是真的可以看到此文,都能感到,他们的影响,已经融入我,融入此文。这何尝不是一种进化和超越? 本篇文章出自咨询师刘芳宇 点击 名片 , 查询关 于刘芳宇咨询师 的内容: 「首次咨询」服务仅需129元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首次咨询 」利用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评量表系统,帮助你理清现在的内心感受与困扰;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进行 1v1深度访谈,为你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让你能够安全地表达,帮助你蜕变与成长 。同时你也不用担心因费用过高而无法承担。 数据显示,经过 「 首次咨询 」进 入的心理咨询,咨访匹配度有效 提升5倍 。 作者: 咨询师‍‍刘芳宇 图片来源:Pinterest 责编:birdYan ▽ 点击了解 首次咨询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推荐内容